Alpha处理器的基本命名规则如下:
- EV:Extended VAX,但Alpha几乎和VAX几无瓜葛,唯一比较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延续VMS (Virtual Memory System) 作业系统,Alpha需相容VAX的浮点资料格式。
- 21:21世纪。
- 0:处理器世代流水号,从零开始。
- 64:64位元。
从1992年到2004年,总计出现了20个Alpha处理器型号,里面也包含了工作站甚至个人电脑市场的低价产品,但基本上可归类成6个世代。
虽然Alpha展现了惊人的效能,但因产品价格和专利费用太过昂贵而导致在市场上叫好不叫座,无法让DEC走出因VAX失去竞争力後的困境。即使拼命出售部门断尾求生,也难逃在1998被Compaq并购。而1999年Compaq的自身财务危机和2000年.com泡沫的破灭,让HP在2001年吃下Compaq,奠定了HP在x86伺服器与个人电脑市场的发展基础,却也宣判了Alpha的死期。
回顾消失在历史洪流的Intel旗舰处理器Itanium(上)
回顾消失在历史洪流的Intel旗舰处理器Itanium(中)
回顾消失在历史洪流的Intel旗舰处理器Itanium(下)
但DEC自己也要负起很大的责任,尤其是工程师导向的思维更是Alpha的头号杀手,以下故事绝对包各位科科瞠目结舌,连Apple都要被笔者拖出来串场了。
事实上,当初代Alpha还在工程样品阶段、推广PowerPC的AIM (Apple IBM Motorola) 联盟尚未成立前,Apple在1991年就对Alpha的优异性能极感兴趣,但却被DEC以「时机尚未成熟,VAX仍有潜力」的理由回绝了。相信各位科科当下的感觉一定是:那Apple还不乾脆压宝Intel算了,80×86再烂也都比VAX好。
Alpha也曾一度成为某种程度的「开放性架构」,在专业晶圆代工与IP授权观念尚未成熟的1990年代,不限於DEC的晶圆厂,三菱 (Mitsubishi)、三星 (Samsung)、IBM甚至Intel,都曾生产过Alpha处理器。但过度高昂的专利授权费,与DEC高层长期缺乏「电脑需要低价普及化」的意识,都让高高在上的效能王者,难以踏入平常百姓家,即使曾出现「个人电脑专用的Alpha处理器」,其价格也依旧让人深感高不可攀。
但这些还不打紧,Alpha还一度是「最有希望消灭80×86的RISC」,原因无他,DEC在1996年发布FX32!二进位码转译器 (Binary Translator),让执行Windows NT的Alpha系统,可执行32位元x86的Windows应用程式,号称可达到原生环境的40%到50%效能,经过最佳化後更可达70%,然後因为Alpha处理器享有对同时期x86竞争产品的压倒性时脉优势,足以抵销转译损耗而有余。如果历史可以重演,Intel和HP绝对有87%的机率直接沿用Alpha,不开发IA-64和Itanium。
但短视的Compaq高层在1999年却以「只有5%的Alpha系统安装Windows NT」为由,宣布退出Windows NT的联合开发计画,也停止在Alpha系统预装Windows NT。短短一周之後,继在1997年宣布放弃MIPS和PowerPC的微软,公开声明Windows 2000将不会有Alpha版本,断了Alpha普及化的最後一丝希望,DEC也白白放弃了微软Windows的保护伞。
说到最後,回顾历史,DEC的衰败与Alpha的死亡,最根本的原因都来自「相信只要产品够好自然就会大卖」的工程师思维,但在商业市场,再优异的技术,也是需要透过推广、普及、建立生态系统,才有欣欣向荣的可能性。此外,DEC并未预见到人人都有电脑而且通通连上网路的愿景,也并未将开放式的作业系统视为关键性技术。不限DEC,IBM也曾犯下类似的错误,不只让Wintel坐大,更使得迟来的Power Everywhere终究功败垂成。
硬科技:「简报王」和他们的产地IBM Power Everywhere篇
蓦然回首,即使Alpha已经消失,但其四散各处的研发团队成员,却深深了影响了整个处理器业界的发展。在这些厂商中,受到影响最深者,听说叫做AMD,没有之一。科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