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风冷散热浪漫极致的 ITX 机壳, Fractal Design Torrent Nano 静音版黑色机壳评测

追求风冷散热浪漫极致的 ITX 机壳, Fractal Design Torrent Nano 静音版黑色机壳评测

电脑周边品牌 Fractal Design 在电脑机壳产品领域以优异的风道设计与简约独特的北欧美学设计为玩家所知,虽然 Fractal Design 机壳产品在同级不算便宜,仍受到不少追求优美设计与合理布局的玩家推崇;近期 Fractal Design 推出主打优异风冷设计架构的 Torrent 系列, Fractal Design 也提供当中为 ITX 设计的Fractal Design Torrent Nano 静音版供开箱评测。

▲先前 Fractal Design 推出的 Era 是以紧凑能安装水冷为设计理念

虽然近期随着一体式水冷技术越来越成熟、价格也越来越亲民,同时新一代高阶处理器也难以靠风冷散热压制,许多玩家挑选机壳时皆会优先考虑水冷散热器的相容性,现在就连 ITX 机壳也有不少为安装水冷散热的出色机壳产品,也不乏追求极致紧凑的设计, Fractal Design 的 Era 就是一款紧凑而精巧且可容纳水冷的 ITX 机壳。

不过水冷设计最大的问题仍是仅针对特定元件的高效率散热特质,但当代系统的发热不光只有 CPU 与显示卡,主机板上诸多的元件还有高速 SSD 等皆会在中高负载产生高热,传统的风冷散热器、纵使是塔型散热也多少会带动主机板附近的风流,有助於将 CPU 周遭元件的发热带走,故若非追求极致超频使用,风冷散热器配置仍有其优点存在。

对於 ITX 主机板,仅 17 x 17mm 的主板大小也使得各类元件配置比起 M-ATX 、 ATX 更紧凑,尤其现在多半 ITX 主机板皆将 SSD 插槽配置在晶片组上方与晶片组反面的空间,与主机板主要发热源 CPU 以及供电相当接近,更导致中高阶 ITX 系统的温度容易偏高,也潜藏各种容易使系统不安定的变数。

▲不要认为 SSD 套上散热片就能维持稳定,没有内部风流光靠散热片还是可能会聚热到热当的

以笔者家用搭配紧凑配置的水冷 ITX 机壳为例,曾因为正面安装带有铜散热片的 PCIe Gen 4 SSD 、主板反面装有一条存放其它资料的 PCIe Gen 3 SSD ,除了导致晶片组温度偏高外,亦曾由於安装游戏内容无预警导致带有铜散热片的 SSD 过热而暂时离线,结果最後仅在 SSD 散热片黏贴一颗小风扇就把问题解决,显示在 ITX 环境即便 SSD 使用带有高效率的铜质散热片,没有主动风扇的辅助仍可能会造成系统不稳定甚至当机。

▲外包装

▲主要配件收纳在两个纸盒内

回到 Fractal Design Torrent Nano 上,笔者此次拿到的是黑色的 Fractal Design Torrent Nano 静音版,整体架构与其它款式相同,不过采用金属侧板而非酷炫的玻璃透测,随附的 Dynamic PWM 大风扇也不具 RGB 发光,整体相当低调;包装也延续 Fractal Design 一贯容易拆装的特色,盒装除螺丝外还包括前面板风扇转换支架、 GPU 支架等配件。

▲正面超大的进气栅栏

▲前方 180mm 风扇有着专属的开孔使风道集中

Torrent Nano 采用同系列独特的正面超大面积线条栅栏开孔,并将品牌标志以铭牌设计风格纳入面板,机身则在直线中带有圆弧线条;相对主流的 ITX 机壳设计, Torrent Nano 算是偏大的设计,已经接近 M-ATX 的尺寸,但不仅换来内部预留更容易的走线空间、轻松相容长型 ATX 电源等特色,更重要的就是位於正面达 180mm 直径的 38mm Dynamic PWM 风扇。

▲比一般 ITX 机壳宽上不少,但後方可加装 120mm 风扇甚至 120 一体式水冷

搭载 180mm 风扇正是 Torrent Nano 与其它 ITX 在散热上最大的差异性,熟知风扇特性的玩家多会理解在同样的设计,大风扇有助提升风量,或是以更低、更安静的转速达到与小尺寸风扇在高转时相同的风量,对於打造安静、高效率的风冷散热环境是相当重要的;虽然也由於正面采用 180mm 风扇导致 Torrent Nano 较主流 ITX 机壳宽,但也带来容纳大型风冷散热器与大型显示卡的优点。

▲顶部 IO 配置

▲顶盖底下是电源供应器专属的空间与硬碟槽

▲硬碟槽可依据电源长度安装在中央或靠前方位置

▲左右侧板皆为快拆

▲前面板亦可快拆,并包括可拆卸的滤网

▲拆下前面板即可抽出底部滤网

回到 Torrent Nano 的结构, Torrent Nano 依循品牌一贯的容易拆装的架构,如果只进行基板安装,除了固定主机板、显示卡、电源、风扇外,多数的机构都不需使用螺丝起子进行拆装,包括顶盖、正面面板、两侧侧板等都是采用卡榫式等快拆机构;至於开关与前置 I/O 位於机顶,提供两个 USB Type-A 、一个 USB Type-C 、独立的耳机与麦克风 3.5mm 插槽、电源键与重启键。

▲机板後方已经预留四条束线带帮助安装整整线

Torrent Nano 格局因应目前主流市场显示卡的散热设计采用 3 槽高度,若使用双槽高度显示卡,底部仍可安装两个额外的风扇强化对显示卡的散热;虽然电源供应器位置使用较传统的下抽风上置配置,不过藉由独立的电源供应器槽与藏在背板的内部走线空间,纵使使用非模组化电源线,亦可将多余的线材藏匿在收纳空间,不仅美观,更能避免对内部风道产生额外干扰。

▲可用於安装双 120mm 或 140mm 的前面板风扇支架

▲右侧安装双风扇支架後会将原本 180mm 外框的弧形遮盖住

▲虽然可安装双 140mm 风扇但高度无法容纳 280 一体式水冷的冷排

Torrent Nano 在 ITX 机壳算是相当大肚量的设计, CPU 风冷高度可达 165mm ,几乎多数的高阶风冷皆可安装,前方的 180mm 亦可搭配支架换置为两个 120mm 或是 140mm 风扇,或是安装 240 一体式水冷散热器(但高度无法容纳 280 一体式水冷冷排),底部可安装两个 140mm 风扇,後方则可加装一个 120mm 风扇。

▲静音版的 180mm 风扇不具 RGB 发光

▲若维持原本的 180mm 风扇,则显示卡不会与风扇干涉

若以原本 180mm 前风扇配置,则正好错开与显示卡的长度干涉,可使用机壳内部最大长度安装 335mm 的 GPU ,若安装双 120mm 或 140mm 风扇则缩减为 310mm ,安装前置水冷则会再受水冷排缩减显示卡容纳长度,不过笔者认为若选择 Torrent Nano 应该就是为了其风冷最佳化的格局而来,选择一体式水冷就有些本末倒置。

▲顶部硬碟架可安装单一 3.5 寸硬碟或两个 2.5 寸硬碟

▲背面有两个 2.5寸硬碟支架,亦可卸下用於安装主机板反侧的 SSD

此外, Torrent Nano 内部安装空间也具有相当多的巧思,纵使是 ITX 主机板相容格局, Torrent Nano 亦可相容较罕见的 mDTX 主机板,在顶部电源安装区的位置配有一个可相容单一 3.5 寸硬碟或是 2 个 2.5 寸硬碟的支架,并可因应电源供应器长度更换安装位置,主机板背面也留有 2 个 2.5 寸硬碟安装支架,等同最大可安装 4 个 2.5 寸硬碟,也恰巧是多数 ITX 主机板的 SATA 插槽上限。

除了内部良好的空间规划, Torrent Nano 也为偏好内部规律整线的玩家提供优秀的规划,除了藉由偏大的机壳在主机板反侧预留可供集中整理线材的空间与走线开孔外,亦有使玩家能够利用束线带将线材綑绑的孔位,可将线材进一步收束後固定在指定的位置。当然前面板的 I/O 线、前置风扇线也预先就整好,长度也符合一般 ITX 格局的配置,只要稍微理线即可。

▲机壳後方的三条束线带可用於收束後方线材

Torrent Nano 机构设计还有个巧思,是在机壳背面预装的三条束线带,乍看之下令人摸不着头绪,不过说明书则写着玩家可藉这三条束线带把机背包括电源、影像讯号线、各式 USB 线等集中管理,能使後方线材有条不紊朝机壳的单一侧向下,尤其对使用有预留走线开孔的电脑桌的使用者能将线材藏得更乾净,不过笔者也建议若要利用此机构,可能将电源线与 HDMI 线换成 L 型插头会更容易整线。

▲装机的ROG STRIX Z690-I GAMING WIFI 主板

▲ SSD 使用金士顿Kingston FURY Renegade 2TB PCIe 4.0 NVMe M.2 SSD

▲记忆体使用美光 Crucial DDR5 4800MHz

此次用於装机测试的平台采 Intel i9-12900K 处理器,搭配华硕的 ROG STRIX Z690-I GAMING WIFI 主机板,美光 Crucial DDR5 4800MHz 记忆体,金士顿 Kingston FURY Renegade 2TB PCIe 4.0 NVMe M.2 双面颗粒 SSD ,并配有 NVIDIA RTX 3070 Ti FE ,电源供应器为 Fractal Design 的 Ion+ 白金 860W ,散热器则是使用 Noctua NH-U12A 高阶塔型散热器。

▲由於Noctua NH-U12S 鳍片与第一条 SSD 的散热片产生干涉,故卸下散热片并使用底下的第二条 M.2 进行测试

不过要注意的是该散热器会与 ROG STRIX Z690-I GAMING WIFI 上层 SSD 散热片产生干涉,故此次安装时卸除第一片散热片,并透过底下的第二条 M.2 SSD 插槽,幸好 i9-12900K 与Z690 晶片组的 I/O 充裕,故使用晶片组总线的第二条 M.2 亦仍为 PCIe 4.0 介面,不过仍建议若要搭配 ROG STRIX Z690-I GAMING WIFI 使用最好留意散热器是否会产生干涉。

▲主要缆线可收纳在机背并利用束带固定

▲连接主机板前方的缆线可自上方开孔穿过

▲电源线多余的长度可利用束带绑住

▲虽然预留走线空间,不过笔者建议先插上 8 Pin CPU 电缆较容易组装

实际进行装机并不困难,虽然 Torrent Nano 是 ITX 配置,但内部空间相当充裕,无论走线、藏线只要在连接前先进行模拟配置大致上不会有太多问题,唯独由於高阶 ITX 主机板的供电散热片可能偏高,虽然说明书的组装程序是先把主机板装上後才连接顶部的 CPU 8 Piin 供电,但笔者建议在安装主机板前就先把 8Pin 接上避免难以安插。另外笔者并未在底部与後方安装额外的风扇,仅以前置风扇搭配 CPU 风扇进行导流。

▲安装 NH-U12S 还保有充裕的後方风扇安装空间

▲ GPU 支架能够辅助支撑大型显示卡散热器,减少显示卡 PCB 因散热器导致弯曲情况

另外,若搭配较大型散热器的 GPU ,也可搭配盒装的 GPU 支架进行支撑,底板提供两个一前一後的安装位置,如笔者使用 NVIDIA 的 3070 Ti FE 版算是中等长度,则是将 GPU 支架安装在较内侧的滑轨,此支架也贴心地在支撑面使用橡胶材质,避免支架与显示卡接触後对散热器遮罩造成刮损。

▲待机约落在 33 度左右

▲裸测未超频最高温为 84度左右

▲ AI 超频的设定

▲超频後的结果有点惊悚…

既然是作为比较,笔者在正式装机前也先进行风冷的裸侧做为参考,在 i9-12900K 预设的时脉下,待机约为 36 度左右,以 Intel XTU 进行烧机,最高温约控制在 83 度左右,另外再透过华硕主机板内建的一键 AI 超频进行无脑超频後,系统预设在 P-Core 3 核 5.4GHz 、剩余 5 核 5.2GHz 与 E-Core 4.0GHz 的设定,烧机则达到 95 度的惊人温度。

▲装机後的内部状况

▲若超频设定装机则将近百度…

▲以 i9-12900K 预设时脉表现相当出色

装机後,为了数据的公平性,笔者先维持原本 AI 超频进行测试,结果相较裸侧温度提高到 98 度,後续透过 BIOS 恢复处理器预设值,则最高温达到 83度左右,与裸测一度的落差可视为特定条件下误差,也变相证实内部风流足以在非满载情况达到良好的空气对流。这样的数据以装机而言是相当出色的,也显示借助前方的进风能够有效在封闭机壳达到充裕的风流,并将废热排出机壳外。

▲装机後 PCIe Gen 4 SSD 写入满载仍控制在 60 度内,代表机壳内部具备有效风流

除了 CPU 以外,另一个笔者进行的测试项则是评估内部风道对於 SSD 的散热是否有所帮助,透过测试软体进行写入测试,最高温则保持在 58 度左右,意味着由前方风扇搭配 CPU 风扇能够带动内部的气流,因为如一开始笔者提到,纵使 SSD 带有散热片,若机壳内缺乏风流也会造成 SSD 过热,故笔者认为此项目有测试的必要性。

▲後方各式线材可利用左侧的束线带整理并固定,不仅美观且避免影响散热风道

Fractal Design Torrent Nano 的设计对於组装非超频的中高阶风冷散热 ITX 系统的玩家是相当不错的选择,因为借助 180mm 大型风扇不仅能有效带动内部气流,同时也相较使用 120mm 或是 140mm 风扇更为宁静,同时静音版不仅低调,更借助厚重的金属侧板降低风流与共振噪音,只要维持机壳前後方净空,就能带来安静且稳定的使用体验。

▲虽较一般 ITX 大型,但容易组装、储存空间充裕且风道良好是 Torrent Nano 的优势

此外, Torrent Nano 较大的体积虽比起一些强调紧凑设计的机壳占空间,不过保有充裕的储存安装空间与整线空间,也不须担心电源线材过长无处可藏或是甚至需要订制电源线的问题,以 DIY 玩家也相当容易实现工整的内部整线,且诸多装机的贴心设计也能使第一次组装 ITX 系统不受挫,虽然单纯论 CP 值笔者仍认为 Coolermaster NR200 更为超值,但若评估包括装机的合理性、内部藏线与各式组件的安装, Torrent Nano 则有压倒性的优势。

0 0 投票数
Article Rating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0 Comments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