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 爱范儿授权转载
当 iPhone 使用者和 Android 使用者坐在一起,两者的缺点都会呈几何倍数放大,就比如今天要讲的这个 iPhone 至今仍然算不上好用的侧滑返回功能。
以 iPhone 部分 App 的搜寻介面为例,侧滑返回是没法用的,无论滑动多少次都是一样的,你必须空出另外一只手,点击画面顶部的返回按钮。
这个状况,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或是有没有影响到你呢?
又好比说浏览图片的时候,侧滑返回也无法使用,你会发现滑到第一张图仍然无法返回;如果刚好这张图片比例较大,占据了大部分的萤幕空间,那麽点击萤幕边缘返回也可能会失效。
作为一家以体验和设计闻名的公司,苹果到今天都还没有解决侧滑返回不好用的问题,这多多少少有些让人意外。
但是详细的探讨之下,往往能发现原因是一个积重难返的历史包袱。
iPhone 其实「没有」返回键
为什麽不好用,我们还得先回到初代 iPhone 发布前,看看这款重新定义手机的产品,是如何定义互动设计与按键的。
▲ 圆形 Home 键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是 iPhone 的标志性设计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过 iPhone Home 键的由来,最初贾伯斯是想过为 iPhone 加上一颗返回按键的,不过设计师伊姆兰·乔德里(Imran Chaudhri)说服了他。
我的早期构想,是设计一个类似於 Mac 上 Exposé 功能的按键,只要你按下去,就能看到全部的App,然後你再点开其中某一个就能打开它,就像是你在 Exposé 中选择了其中一个。
正面仅保留一颗 Home 键不仅是为了简约美观,更是为了降低人机互动的复杂度。
贾伯斯在发表会上以「永远会带你回到最初的地方」介绍 Home 键;Windows 的开始按键也一样,让人在复杂的功能中找到一处灯塔,iPhone 上这颗圆形的 HOME 键则引导着人们使用 iPhone,按下就能回到主画面。
▲ 在任意界面按下 Home 键都能返回主页
唯一的 Home 键不仅方便人们记住它的功能,更提供了一种极强的确定性,按下就回到最初的地方。
当然,这样做也减少了退出应用的意义,甚至「返回键」的存在感也大大降低。作为重新定义手机的产品,iPhone 和一般手机最大的差别,就是触控和手势的操作成为了最主要的人机互动方式。
数字键盘和功能一比一对应的实体按键虽然方便记忆和使用,但不利於显示内容,换成触控後,萤幕内容排列更灵活了,比如实体输入键盘完全可以虚拟化,在需要的时候开启,不需要的时候显示其他内容,即便是多层的页面也可以采用虚拟返回键代替。
一颗 Home 键加上优秀的触控设计,早期 iPhone 的易用性体验并没有出现什麽问题。
对於单键设计的坚持,也可以在另外一款争议颇多的产品 – 苹果滑鼠中看到。很长一段时间以来,Mac 官方的滑鼠都不提供右键功能,整个滑鼠就是一颗按键。
因此很多 Windows 使用者切换到 Mac 後很不习惯,要使用右键要同时按键苹果滑鼠的按键和键盘上的 Ctrl 键。
▲很长一段时间内,苹果官方滑鼠都只有一个按键
显然,苹果之前认为滑鼠右键和 iPhone 的返回按键一样,都属於灵活功能一类,使用率并不会特别高,能够以虚拟按键的形式代替,而增加实体按键只会增加人机介面上的复杂度。
可以说在 3.5 寸的 iPhone 时代,这样设计完全是合情合理的,直到 iPhone 萤幕越来越大,想要单手操控越来越难,位於顶部的虚拟返回按键也越来越难单手点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苹果在 iOS 7 系统中增加了一个手势功能,即我们现在熟悉的侧滑返回。
从按键到手势,不止是替换
从 iPhone X 之後,iPhone 就全面改为全萤幕,原本的 Home 键也被底部横条和手势代替。
其实对比一下底部横条和侧滑返回的手势,就能发现 iPhone 的返回手势为什麽不好用,利用手势取代按键并非只是功能的改变,作为最主要的人机互动方式,必须要解决一个问题 – 可发现性。
相较於实体按键,手势并不容易被发现,尤其是对一般使用者而言,例如至今仍然有部分 iPhone 使用者不知道点击萤幕最上方就能回到内容最开始的地方,比如看完苹果仁的文章後,点击萤幕顶多黑色 Bar 就可以快速回到标题部分。
为了让所有人都能看懂、学会使用手势,苹果在替换 Home 键的底部横条设计上下足了功夫。
首先底部横条位置属於系统固定区域,iPhone 上所有的 App 都不能遮挡这个横条。
作为一个固定的显示元素,引导使用者这是 Home 键的替代方案,可以实现和之前一样的功能,同时底部横条也具备系统最高操作层级,不会被其他操作影响,上滑就能和之前的 Home 键一样返回主画面。
iPhone X 之後的手机,一开始都会包含一项手势教学,正是为了强化记忆,告诉人们滑动底部横条就能回到主画面,和 Home 键一样,回到最开始的地方。
手势和按键一样,都是一个手势对应一个功能,减低人机互动时的复杂度,上滑是回到主画面,而上滑并停住则是多工介面。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区分这两个手势,iPhone 内部的震动马达发挥作用了,当你上滑并停住时,手机会轻微震动,告诉你这是多工操作手势。左滑和右滑底部横条则可以快速切换 App。
再回过头来看侧滑返回,虽然也有教学操作动画,但其实更多的是靠使用者多次操作的肌肉记忆解决手势不易发现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侧滑返回和滑动底部横条对比,侧滑返回没有专属互动区,也没有系统最高互动等级的保护,容易和其他互动方式冲突,文章一开始提到的图片浏览情境就是其中之一,部分 App 在多层级内容页中,也可能会建立虚拟返回按钮而不支援侧滑返回手势,导致一直侧滑也仍然无法返回。
▲ Android 侧滑返回会有相应的箭头指示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提起 Android 无论是在哪个 App、哪个页面,通通都支援侧滑返回的手势,用起来方便不少。但需要特别说明的是,Android 和 iOS 的侧滑操作是有分别的,Google 对於侧滑返回的定义更接近「返回按键」,而在苹果的规范中,iOS 侧滑操作是返回上一个画面。
这两者有着微妙的差别,比如 iPhone 中 App Store 的搜寻功能就是不支援侧滑返回的。
而部分第三方 App 在搜寻介面中插入了大量内容和功能模组,又被定义成了更高层级的内容,所以支援侧滑返回,这会导致操作的差异性,在 App Store 搜寻功能不支持侧滑操作,但部分第三方 App 却又支援,变得难以记忆和分辨。
另一方面,长久侧滑返回的操作经历,也会让普通人对於这一功能的认知越来越靠近 Android 的返回键操作,文章开头提到的案例正是以普通人的视角切入的。
没有返回键的历史包袱,再加上侧滑功能在经年累月下被误读,才会有如今侧滑返回时而有用,时而无用的情况。
大萤幕改变了互动的体验
iPhone X 发布後,着名使用者体验研究机构尼尔森·诺曼集团发布了一篇研究报告,提出了一个观点,更大的萤幕能克服手势操作所带来的互动问题,因为大萤幕能包含资讯内容与各种互动元素,在长期使用後,人们会逐渐习惯。
从今天的情况来看,尼尔森报告中所提到的观点已经成为了事实,越来越多 App 开始使用各种视觉符号引导使用者操作。
近两年来,苹果和 Android 手机厂商们同样也在针对大萤幕推出更好的人机互动设计,例如 iOS 15 上 Safari 的网页栏同样被移到了下方,支援和底部横条类似的左滑右滑切换窗口的手势操作。 Google 则是将介面整个下移,方便人们点击。
更丰富的人机互动引导,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手势操作的学习成本,以及不易发现的问题,但对於 iPhone 侧滑返回功能而言,也只能是缓解了。
高频率的返回,已经让使用者形成了肌肉记忆,但不同开发商对於人机互动体验的关心程度是不一样的,总会有 App 不支援手势返回的情况出现。
一旦侧滑无效,就只能多伸出一只手点击萤幕顶部的返回按钮或是多次尝试後退出重进。
当初苹果解决滑鼠没有右键的方法是引入触控的互动式设计,让触控板或者巧控滑鼠可以轻松点按右键。能解决 iPhone 侧滑返回不好用的,可能也是一个新的互动方式,更适合大萤幕设备的人机互动方式。
延伸阅读》
- 拿 iPhone 就要会的 20 个 iPhone「快速」小技巧!
- iPhone 底部横条隐藏起来,不怕玩游戏的时候误触、画面被滑掉
- 跟 Mac 相比,Windows 的触控板为什麽这麽难用?
如果想知道更多关於 Apple 的消息、教学、小技巧或是科技新知,欢迎大家点击以下任一 LOGO,追踪我们的 Facebook 粉丝团、加入官方 Line 帐号、订阅 IG 以及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