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 币安交易所官网登录

东南亚市场1行业爆发性成长!2023年行销趋势关键大公开

image source:pixabay

文/TenMax

2023 年全球进入後疫情时代,各产业发展逐渐复苏,而东南亚市场经济自 2021 年开始即不断成长,2022 年商品总值达约 2000 亿美元,在全球经济区域发展中名列前茅。尽管如此,新的一年东南亚市场仍须面对全球通货膨胀、能源与食品成本上涨等挑战。

为掌握关注东南亚市场动态,Google 与贝恩顾问公司(Bain & Company)合作推出 2022 年东南亚数位经济市场报告,针对越南、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与新加坡等东南亚六国,从众多产业调查中,总结出三大经济成长模式与获取受众策略。TenMax 已为你整理 2023 年最新东南亚发展策略,往下阅读,获得关键洞察!

东南亚产业发展的 3 大经济成长模式

2022 年东南亚数位经济同比增长达 20%,整体规模年年扩大,更显现出东南亚市场发展潜力。然而在不同产业间,经济成长情况不统一,下方为大家整理出三种产业类型,在疫情间对应到的成长模式:

1、电商、数位金融行业:受益於疫情而有爆发性增长,S 型增长稳定发展

电商与数位金融产业,在疫情期间产业获得爆发性成长,且在疫情趋缓後,仍能维持稳定发展,成长曲线呈现 S 型。这是由於消费者在疫情间消费行为产生改变,生活重心逐渐转往线上购物,使电子商务与数位支付、金融服务,更容易受到新兴网民的关注;而在疫情消退後,仍有三分之二东南亚消费者维持网购习惯,使 S 型增长模式的产业,能保持稳定的发展脚步。

建议电商产业,能以特殊销售企划作为发展策略,把握每年大型购物季节的促销机会,创造业绩高峰点;同时,电商与数位金融产业,都应优化线上销售的服务与附加价值,提供环保选择升级品牌形象,并透过与消费者高度互动创造紧密关系,更有助於提升客户价值,为企业加固客户关系、增加销售潜力。

2、美食外送、网路媒体行业:疫情间经济发展势旺,疫情消退後则平缓回归常态

疫情间由於民众居家时间变长,对於美食外送服务、网路媒体等产业有更多需求,发展规模向上成长;而在疫情减缓後,由於民众外出到餐厅消费、和人事物有面对面的互动,减少在家外送需求与线上社交、看影片、听音乐与玩游戏的比例,产业规模回归疫情前常态。此种钟形发展模式,由於受益於疫情带来消费者的大量需求,使产业经济短时间内大量成长,而在疫情消退後需求回归常态水平(Return to trendline)。

後疫情时代东南亚民众,大多有实体互动与外出活动,建议有意进军南向的企业与品牌,应注重手机等行动装置的行销策略,发展不限时间、地点,都能引起消费者关注的品牌活动。例如:越南游戏公司 Game Studio 曾推出手机装置游戏,设计新鲜的游戏奖励机制来提高玩家的黏着度,并合作网红设计有趣游戏内容,扩大游戏产业的受众规模。

3、旅行、运输行业:疫情冲击最严重,疫情消退後 U 型反弹、缓慢复苏 

受疫情影响,旅行曾被全球各国在部分期间完全禁止,产业亏损严重;而疫情间新的工作模式如远距工作、混合式办公,纷纷成为企业防疫制度首选,造成民众外出交通需求减少,更使运输行业发展受到打击。然而在後疫情时代,这两大产业发展逐渐复苏,此种受冲击造成营运亏损、业绩下降,疫情趋缓後有 U 型反弹式的增加,是全球多数产业的发展模式。

後疫情时期,所谓「报复性旅游」成为流行,尽管加速了旅游产业经济恢复,但想要回到疫情前经济水平,仍需多年发展。建议旅游业业者调整策略,提供更多样、弹性的服务来满足民众的报复性消费需求,并以全通路行销增加企业与受众的销售接触点。而对运输产业而言,当民众回归实体办公,交通产业经济已可见初步回升,但外送、运货服务仍面临到通货膨胀、成本增加,以及市场渗透率不足等等挑战,企业想强化规模、提升营收,仍须与市场需求磨合。

打造新时代受众策略,攻占东南亚消费者

了解不同产业在近三年内的成长模式,企业想迎战东南亚後疫情时代的行销趋势,更需要关注消费者行为洞察。尤其在东南亚 4.6 亿数位用户中,有 25% 是疫情间加入的新兴网民,因此掌握不同受众的消费习惯,更是 2023 年必备的行销战略!

为你介绍,以下三种东南亚受众类型:

1、都市主流(Metro mainstream)

这群受众多为中等收入的 30 岁以上民众,他们居住在都市区域、肩负家庭开销,重视消费价值(俗称购物 cp 值),因此经常使用外送美食等服务。建议企业透过折扣优惠、会员奖励制度,获取这群都市主流族群的忠诚度,鼓励成为旧客、粉丝以换取优惠、划算的交易。比如:可口可乐品牌曾与东南亚外送平台龙头 Grab 合作,推出名为「Treat Nights」企划,透过全通路广告与 Grab 分群顾客资料,鼓励买家为家庭购买餐点与可乐饮品的组合,提高销售。

2、数位原生世代(Young digital natives)

数位原生世代大多为 18 至 29 岁的年轻族群,习惯使用 APP 数位服务与线上购物,同时他们透过网路满足娱乐需求,经常使用游戏与音乐等服务。想要吸引更多年轻的 Z 世代数位原住民?建议企业行销应以理念传递为切角,迎合年轻世代对於社会平等、心理健康等议题的关注度,吸引 Z 世代成为企业、品牌的忠诚用户。比如:KitKat Thailand 曾透过扫描引导到音乐列表的创意,打造情人节广告活动,最终取得回响度增加 13%、购买意愿提高 5.3% 的成果。

3、富裕用户(Affluent users)

富裕用户和其他消费群体的差异,在於愿意以较高的金额换取高品质产品,尤其是有会员制的独家服务,同时也重视购物体验。据调查,富裕用户的消费力高,支出金额是其他受众的 2 倍,尤其是交通与美食外送的开销。建议品牌想要吸引富裕用户消费,需要提升沟物体验品质,已满足这群消费者对独特性与意义的要求。多家精品名牌,比如宝格丽(Bulgari)正强化其购物体验,让消费者能以 3D 查看商品、体验虚拟试穿,打造沈浸式的消费之旅。

面向 2023 东南亚新时代,阅读完上方文章,掌握了後疫情三大成长趋势,并洞悉三大重点消费族群的需求,定能助你布局进军南向的经营、行销策略!

结婚率创历史新低,但蒂芙尼婚戒销售额却反增长?

原文出自「美国结婚率来到历史新低,但蒂芙尼婚戒销售额三年来首度增长」,作者 陈思谕,本文经好奇心日报同意转载,未经同意请勿转载。

订婚和结婚戒指平均为蒂芙尼贡献1/4销售额。但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统计,美国已婚家庭从1950年的78%一路降到去年只剩48%。

稳定下降的结婚率成为蒂芙尼的一大挑战。

不过2018第一季度财报显示,蒂芙尼各项数据都高於分析师预期,其净销售额同比增长15%至10亿美元,其中婚戒的销售额提升了11%,其经营利润率则从去年同期的16.6%增至19.8% 。

蒂芙尼在美洲、日本和亚太区的同店销售额也分别实现9%、14%、14% 的上涨,这是自2014 年末以来的首次季度增长。欧洲地区则因为海外游客减少导致同店销售额同比下降9%。

看起来,蒂芙尼吸引年轻一代的策略终於开始奏效。

去年底至今年为止,前宝格丽高管Alessandro Bogliolo 在成为蒂芙尼的新CEO 後,为了提升销售额,不仅翻新门店、推出新设计,出了一系列号称更包容也更前卫的营销活动。

其实这不是什麽新鲜事。Bogliolo 遵循了前任CEO Frederic Cumenal 的方向。

2015 年同性情侣就出镜蒂芙尼营销广告,因为当时已经有过半数美国人支持同性婚姻合法,这个数字在2004 年是42%。而18-29 岁那群最有可能结婚的年轻人里,有78% 都支持合法同性婚姻。去年,蒂芙尼推出了HardWear 系列,并找来Lady Gaga 拍广告,希望藉着更偏工业感的设计引起千禧一代的共鸣。

除此之外,蒂芙尼在社交网站也相当积极,赞助了许多Snapchat、Instagram 上的活动。

但截止去年8月份,蒂芙尼的同店销售增长却迎来了连续7个季度的下跌。最终在2017年收尾时,将同店销售增长提到了1%,这仍然低於市场预期的2.7%。去年唯一亮眼的数字是亚太地区业绩,其中来自中国新门店的销售额是推动增长的主要原因。

对此,Bogliolo 的说法是:“蒂芙尼过去还是玩得太保守了。你必须承担一些风险才能可能发展品牌。”

这个已经181岁的品牌在今年为了推广新的Paper Flowers系列珠宝——包括铂金手镯、钻石项链和戒指,其中价格最低的首饰2500美元能买到——找来女演员Elle Fanning和说唱歌手A$ AP Ferg演绎新版 Moon River

广告里Elle Fanning重新诠释经典电影《蒂芙尼的早餐》的片段:站在蒂芙尼橱窗前凝望钻石。但随後剧情来了个大转折:Elle Fanning开始在纽约街头唱唱跳跳。

同时,在纽约第五大道的蒂芙尼旗舰店外墙上,出现了大面积的蒂芙尼蓝涂鸦创作。

蒂芙尼在试触及不同人群,他们彰显的形像不再只是过去传统的伴侣关系:女方只能被动地等待,殷切期盼男方单膝下跪拿出小蓝盒。

蒂芙尼全球营销高级副总裁Andrea Davey 表示,蒂芙尼正在创造更多能够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作品,而不仅仅是在特殊的场合佩戴。

毕竟珠宝不是必需品,现代年轻人愿意花钱在高科技产品或旅行上,但对使用场景有限的高端珠宝兴致缺缺。他们更喜欢一些小众新兴品牌的手工珠宝,然後把各种各样的配饰搭配着用。根据英敏特的研究,这种佩戴饰品的方式更能符合他们个性化的需求。

另外,为了吸引这些20、30 几岁的消费者,珠宝商们也学会了“做自己、爱自己”的那套营销方式。

经济独立的职场女性随处可见,她们花更多钱在自己身上。根据钻石品牌De Beers的统计,2015年在钻石上花了250亿美元的就是那群“self-purchasing woman”(为自己购物的女性)和“just-because purchase”(不为特殊节日或场合、只因喜欢而购物)的人,她们一般只有25至39岁,热爱社交网络,也很习惯明星文化

过去珠宝业者向消费者主推在婚礼或纪念日购买珠宝做礼物,现在他们叫年轻人买珠宝不为别人、只为自己。任何时候都可以戴,你开心就好。

这位意大利出生的新任CEO还在最近一次采访中说他不喜欢“奢侈品”这个词,因为这意味着“昂贵的形式”。他认为这样的观念过时了。

不过花旗银行研究部门(Citi Research)分析师Paul Lejuez 表示,蒂芙尼的主要挑战不只是吸引年轻消费者而已,它还得保证不会为了讨好年轻人就疏远核心消费者。

一位27岁的自由职业者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就提出,尽管新的广告很酷,但跟他们之前的风格差很多,他们不需要这麽夸张的表达方式。

尤文图斯豪撒36亿挖C罗 却要员工「共体时艰」!

首来源:onlinenigeria

原文出自「「这世界」尤文斯队花1 亿多欧元签下C 罗,菲亚特的汽车工人罢工了」作者孙若空,本文经好奇心日报同意转载,未经同意请勿任意转载!

世界杯期间,各大足球俱乐部挖人的消息也是不绝於耳。其中最重磅的消息得数C罗要转会。上周,义大利媒体一直在传C罗要去尤文斯队踢义甲了。

传闻持续了大半周,好奇的人们终於在10日等来了官宣。「尤文和C罗签下了一份为期4年的合同,合同将在2022年的6月30日到期。」尤文斯的官方公告说:「C罗的转会费为1亿欧元(约新台币36亿元),将在2年内付清。此外,根据国际足联的相关规定,尤文还需支付一笔1200万欧元(约新台币4.3亿元)的青训补偿费用。」

对於尤文斯来说, C罗的明星效应很快就显现了出来。不仅尤文斯的Facebook页面一夜涨粉150万,而且C罗的球衣立刻开始以每分钟1件的速度大卖,甚至俱乐部的官方线上商店很快就崩溃了,一天都没修好。

然而,有一群人却对这笔交易非常不满。他们不是皇马的球迷,而是义大利菲亚特汽车的工人。

菲亚特工人和C罗看似八竿子打不着,但其实关系可紧密了。据义大利《晚邮报》报导, C罗的转会费将由Exor集团提供。Exor属於意大利阿涅利家族,而这个家族拥有尤文斯64% 的股份和菲亚特30% 的股份。总的来说,就是一个大老板。

而菲亚特工人不满的地方在於,他们已经10年没涨工资了,公司天天说经营困难劝他们忍耐,一转手却拿1亿多欧元签了个球星回来。事实上,据媒体统计,C罗的转会费加上四年合同期内的全部薪水,再加上给经纪人的转会佣金,尤文为了签下C罗总计开销可能会达到4亿欧元。

「这公平吗?」维护义大利数十万工人权益的左翼组织「工会基地联盟」立刻发表声明,斥责道:「这正常吗?一个人赚着上亿欧元,却让成千上万个普通家庭每到月中就吃紧?」

老实说,这并不是心里不平衡,大家会生气其实还挺有道理的。在此之前,菲亚特因为没有新车型,所以让几千名工人带薪休假了很久,之前说好了年底有新车型到时候会让大家回岗位,但却因为投资一直没到位,所以复工的事可能年底都很难实现。

选择C罗从生意上来讲并没有错。但企业大到一定程度,就得讲社会责任了。这边说没钱,让大家日子过得紧巴巴,另一边从另一个口袋里拿出一大笔钱给一个球星,工人们难免会觉得自己上当受骗被剥削。

image source:IPA/WENN.com

「们已经有10 年没涨工资了。算上通货膨胀,收入反而少了10.7%。Exor打算付给C罗的钱,足够给每个员工月薪涨200 欧元了。」在波米利亚诺工作的杰拉尔多·贾农在接受意大利《新闻报》采访时说。

愤懑之下,菲亚特工厂的工人们已经决定,要在7月15日至17日举行罢工,对C罗的天价转会费做抗议。「付钱的是我们!」他们在罢工宣传海报上直接打出了这样的标语。

工人们的声浪已经传到了全球,但据《独立报》报导,菲亚特和Exor 至今拒绝对此发表评论。

纽约时报广场还是最值钱的广场,为何企业出手不再阔绰?

首来源:By Peter K Burian (Own work) [CC BY-SA 4.0], via Wikimedia Commons

原文出自 每个路人贡献 8 分钟注意力,纽约时报广场还是最值钱的广场 ,作者宣海伦 温欣语,本文获 好奇心日报 授权转载,未经同意请勿转载。

每天有 30 万人经过,高峰时这个数字能到达 48 万;有 24 万人会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他们拜访的商店、看到的广告牌;人均逗留时间为 81 分钟,其中盯着广告看板的时间累积为 8 分钟。——Times Square Advertising Coalition

纽约广告周期间,时报广场广告联盟(TSAC)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内容充满了各种闪闪发光的数据,指出往来於时报广场的访客「年轻」、「耽於社交网络」、「受过良好教育」、「对广告看板印象深刻」等。

该组织在网站上洋洋洒洒地写道:「时报广场(Times Square,没错就是那个常被误称为时代广场的曼哈顿黄金路口)依然是地球上最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商业走廊,是品牌曝光的保证、令媒体合作伙伴最兴奋之地。」

这些数据看起来很不错,时报广场也确实是世界上最值钱的十字路口,每一天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肤色、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流慕名来到纽约曼哈顿街区的这个路口,以时代广场大厦为中心聚集了近 40 家商场和剧院,广告商为之趋之若鹜……

但纵向拉一根时间线,你会发现时报广场的人流量从 2015 年开始一直在下滑。TSAC 将人流量减少归因为时报广场从 2013 年开始的一系列建筑重修。

时报广场商铺的租金也在 2015 年达到顶峰後开始走下坡路。

过去那些在黄金地段,有意愿和有能力支付高价租金的大型连锁企业,现在变得更小心翼翼了,他们开始考虑线上购物的同时,也开始重新审视店铺的地段和空间大小。去年年底时,时报广场的可租店铺比例从 11% 上升到了 22%。

时报广场正在积极寻求转变,希望将租客的成分变得更丰富,不仅仅是为游客提供购物的地方,也留住时报广场附近的上班族和住户在这附近吃饭、购物。

除此之外,一个更致命的提问也在反覆被抛出:在越来越讲究精细化的营销时代,究竟谁还会将品牌和一个庞大而分散的群体结合起来?究竟是谁在看时代广场的广告?有多少人是品牌主想要说服的受众?还是走过看过拍过就算的游客?

媒体买家 Snehann Kapnadak 指出,尽管流量诱人,但广告主在投放广告的渠道选择上益发精明了。是不是值得花重金在时报广场上占据一席之地,越是无人不知的大公司越计较这个。

再来看 TSAC 发布的这份广告影响力报告,更多一分急於「自我辩白」的意味了。

报告为时报广场的访客做出了一份肖像描写。指出来到时报广场的人中有一半还是来自於纽约本地,超过八成都是在美国生活居住的人,并且一半的访客拥有大学学位,试去解释这些过路人有足够的消费能力。

就目前看来,时报广场的广告看板依然很贵。营销人员每年会为时报广场上的一块广告看板砸 110 万到 400 万美元不等。

广告牌的价格主要由地理位置和大小决定。时报广场上那块 8 层楼那麽高、边长和足球场接近,横跨百老汇大街的 45 街和 46 街——世界上最大的数字广告看板,每个月的租金超过 250 万美元,同时也是世界上最贵的。

时报广场的广告看板价格相较於十年前翻了近一倍,并且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因素,未来也不大可能会便宜。但投放广告的公司正在发生新一轮的交叠,中国公司成为时报广场的新势力,几乎每个月都会有中文广告出现。

(image source:prnewswire)

这些中文广告(有些甚至是全中文的)显然不是做给老外看的,不是给路过这个十字路口的访客看的,品牌主寄希望於将这份影响力传回中国国内。

华商韬略创始人毕亚军表示,「去纽约时报广场投广告这件事依然象徵着高大上,只要有人持续利用这种心理,这种模式对品牌就仍有价值。」这家公司曾将 100 个中国公司集体带到时报广场做广告,相当於在时报广场「团购」一个广告位。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把时报广场的广告变成了一个“事件”,既能提升影响力,也能降低成本,像从零售变成批发一样。

曾经来纽约时报广场打过广告的企业或者个人包括:华为荣耀、ktv 应用唱吧、微软小冰、联想旗下 ZUK、人民大学、国美在线、祁门红茶、百度输入法,甚至还有秦岚代言的不知名化妆品、深圳某手表等等。这些产品大多和美国市场毫无关系。

换言之,时报广场的广告也许更贵了,但其作为户外广告的角色和处境发生了变化。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和韩国企业也曾经组团占据纽约时报广场的大屏幕,伴随着索尼、松下、三星等品牌进军美国市场。从日本到中国,时报广场在不同时间段吸引了不同的广告商,这往往是一个国家商业发展的阶段性产物,热潮也会随着商业环境的成熟逐渐退去,像征意义被更实际的成本考量所代替。

签下王家卫、加入007版权之争…亚马逊影业放眼国际市场野心勃勃!

首来源:amazon studios

原文出自 为了赚钱,亚马逊做电影也逃不过好莱坞的宿命 ,作者周哲浩,本文获 好奇心日报 授权转载,未经同意请勿转载。

为了获得更多的全球观众,亚马逊影业决心改变风格。在上周的一次采访中,亚马逊影业主管罗伊·普莱斯表示,工作室将会在今後努力开发大制作,迎合全球观众的口味。之前在亚马逊作品中占据相当分量的喜剧类型则会缩减,而最近公布的三部科幻项目,都有漫画或者小说原着为蓝本,故事也都发生在未来。

从 2010 年成立至今,亚马逊的原创影视作品一直以风格独特而着称。其参与出品或者发行的电影包括《海边的曼彻斯特》、讲述冒险故事但却摒弃了动作元素的《失落之城》、伍迪·艾伦的《咖啡·爱情》等。但在商业上,他们的全球票房均不超过 1 亿美元,除了少部分影片,本美本土市场是他们最大的票仓。

随着美国本土影音串流平台市场接近天花板,订阅用户增速放慢,亚马逊想要寻求更多的海外用户。因此,在各个国家普遍都具有强大吸引力的科幻影片,就成了亚马逊追逐的目标。

亚马逊也因此陷入了其他大部分好莱坞制片厂所面临的困境——当你在好莱坞初出茅庐,你通过一些风格独特的小众电影站稳了脚跟。然後你想要争取更多的观众,也就是海外观众。为了迎合他们的胃口,你发现自己正在变得平庸。

「什麽样的电影能够跨过语言的障碍,被不同的国家接受?简单的电影。比如探险动作、漫画英雄人物和奇幻电影。 相对复杂一些的电影对国际市场不会有那麽大的吸引力,发行也就没那麽容易。」曾三次获得奥斯卡的纪录片导演 Mark Harris 曾经这样告诉《好奇心日报》。

不同类型的电影在全球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接受程度。《好奇心日报》选取了近年来各个电影类型中的代表作并统计其票房数据後发现,科幻电影诉诸於华丽的视觉效果,以及对於未来的共同想像,因此与其他电影类型相比,更容易打破文化差异的界限。科幻电影不仅能够获得最高的全球票房,而且海外票房占总票房的比例也是各大电影类型中最高的。

相比之下,好莱坞传统意义上的电影类型,如喜剧以及西部,则显得难以打动海外观众。就喜剧而言,其要义就是要让观众发笑,但由於文化差异的存在,要制造出全球通吃的幽默元素并不是那麽容易的事情。

西部片更是如此。牛仔、荒野,这是典型的美国文化中的组成部分,代表了美国当年不断西进的拓荒精神。事实上,随着美国拓荒时代的结束,科技与商业成为主宰社会的重要力量。美国观众对於西部片的热情也在大幅消退,更不用说对西部精神并不完全了解的海外观众了。

由於需要照顾海外观众,而造成不同电影类型之间的此消彼长,在过去 20 年里表现得十分明显。

事实上,在 1997 年全球电影票房前十中,有两部中等成本的爱情喜剧,《爱在心里口难开》以及《新娘不是我》。而到了 2017 年全球电影票房前十,中等成本电影消失了,爱情喜剧也消失了,只剩下了超级英雄和续集电影。

但显然,更多的全球观众被好莱坞吸引了。1997 年票房前五的电影,海外票房占比大多在 60% 上下。到了 2017 年,依靠着《玩命关头》系列的电影,海外票房突破 80% 也不是没有可能。

中国市场显然在好莱坞全球化的过程中起到了令人瞩目的作用。中国市场对强烈文化内核的作品接受度不高,比如《星际大战》系列并没能真正打开中国市场,它更青睐直来直去的热血打斗视效大片,从而也改变了好莱坞对於电影的看法。今年年初在中国上映的《恶灵古堡:最终章》本来应该名副其实地为这个系列画上句号,但在中国市场 11 亿元票房的刺激下,《恶灵古堡》系列重启。

亚马逊似乎也是这麽想的。它签下王家卫,准备拍摄唐人街黑帮争斗;它参与新公布了三个由小说或者漫画改编的科幻项目;它参与到 007 系列版权的争夺当中。这些都说明,他们正在更急切地想要得到海外观众的认可。

「创新生态链」打造「爆款」单品!2分钟带你看懂小米成功关键

首来源:Weibo/雷军

说到「小米」,无人不知晓,马上联想到小米手环、小米手机。

放眼望去,小米手环的身影无所不在,从30岁以上的上班族、40岁以上的中高阶主管、50岁至60岁的退休潮,直至60岁以上的银发族,几乎随处可见人手一支。从第一代衍伸至第二代,更多了萤幕的功能,让人使用上更为便利。

相较於市面上体感测器手环的性质比,小米出产的小米手环在价格、接受度和基本功能使用等面向上,是一般大众都很容易接受的产品,并且都能消费得起,这也使其推出後,快速在消费市场上掀起一股小米风潮。

但小米真正成功的关键,不单是倚靠小米手环而成功,其背後有一股力量,不断的促使小米日异月新。公司内的特种部队成员,平均一人的产值,一年可创造上千万业绩。种种惊人的成绩,让人不得不重视与敬佩这家创立不到10年的企业。

本篇文章将带你来看,小米的进化史,引领小米成功的关键是什麽。值得我们一探究竟。

有谁能想到,在7年前,董事长雷军也曾和十几个友人同聚在北京银谷大厦,一起喝了一碗小米粥,就此展开一场革命性的创业之旅。

直至现今,7年的时间过去了,从一无所有开始的小米,在两年半的时间内,拼命与时间赛跑,并成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杀出一条血路,做到中国第一、世界第三的荣耀,同时也是商业界历史以来,第一家创办不到五年,年收入达到破百亿美金的企业。

用「创新」寻找小米N次方,积极拓展全球市场

於今年的在中国举办的中以科技大会上,小米公司董事长兼CEO雷军表示,是「创新」让小米能够一一的应对时代变化,并且不断创新,更赋予小米无止尽的生长动力,持续向前。

2016年,小米在全球共申请了7071项发明专利,并获得了近2800多项的授权专利,核心技术的创新成为推动小米发展成功的重要因素。然而,推动小米迈向成功的至关要素,应该是「商业模式的创新」。

同时,小米也积极用创新在探寻小米市场,根据2017年小米公司在中以科技大会上公布数据,旗下的小米手机在全球市场中大获好评,在缅甸拿下官军销售宝座,其次是印度,而在乌克兰与印尼地区更并列为第三名,以色列地区也排上第四名,显现小米不仅在商业模式与核心技术上积极创新,在全球市场上的布局,也奋力拓展海外市场,期望迈进下一个高峰。

复制小米成功模式,投资孵化「小小米」

2013年下半年,小米公司正式启动了小米生态链计画,快速地孵化出许多拥有着小米基因并复制成功经验的企业,藉以驱动小米从一艘「船」变身为「舰队」,实力不容小觑。

启动小米生态链的动机,是从当时盛行的「互联网」与「智慧硬体」相继出现,小米便开始思索能否透过投资的方式,来孵化一批具有可能性的创业公司,并同时复制小米的成功模式?

因此,从2013年底开始,小米开始从内部调出最早一批工程师,从两三个人的规模开始起步,开始走向拉起小米生态链的投资团队。虽然人数不多,但各个都是岗位上最重要的人,由其主导的生态链投资,就是从小米公司输出对制作产品的价值观、行销团队、企业品牌与经营管理等等理念与行动,进而围绕着小米自身,并筑起一支专属的「航母舰队」。

直至今年8月,小米旗下生态链公司青米科技有限公司也即将在中国正式挂牌上市,意味着小米的生态链模式,获得成功。

小米生态链战绩连连,是家里的金矿山

从IoT的时代来临,所有设备皆相互串联,而小米生态舰队凭着「精准打击」的方式,推出能满足8成以上大众的基本需求的爆款单品。

从起初创业两年,小米的移动电源在2015年就销售超过2千万台,是同品种类中,拿下销售世界冠军。靠着小型的特种部队结构,由20-30人或是50-60人组成的公司,能做出上亿元,甚至是十多亿人民币的销售规模,惊见企业的爆发力。

2017年Q1数据显示,小米手环的销售量,更是称霸世界第一。

自小米生态链计画实行後,无疑地交出一份十分亮眼的成绩单,并从2013年下半年实施以来,至2016年小米生态链投资的55个创业团队中,从中预估价值超过10亿美金的独角兽已有4个。

三年後的现在,共孵化和投资了77家生态链企业,包含小米手环、空气净化器、平衡车及行动电源等大众所爱的「爆款」单品,其中前四项商品更拿下全球市场的销量冠军,令人敬佩。

对於小米而言,生态链不仅是小米发展成功的创新与经营模式,更是一座金矿山,能推高公司的价值,更能以舰队的形式协助小米在智慧硬体的红海市场中,杀出一条成功的血路。

2016年,小米在智慧硬体的总收入更突破150亿人民币大关,直至今年5月底,MIOT平台联网设备的总量更超过6千万人民币,成为了目前全球最大的智慧硬体平台。

未来小米公司将还会推出什麽样的令人热爱的爆款产品,就让我们拭目以待。

「娱乐式商务」主宰未来?TikTok推5策略赢得消费者的心!

image source:TenMax提供

文/TenMax

随着 TikTok、BeReal、小红书等新兴社群平台兴起、线上电商购物途径多元且普及,Z 世代年轻消费者的购物习惯正在改变。近期 TikTok 携手波士顿顾问公司(BCG),针对亚太地区(APAC)窜起的全新购物商机,推出一份趋势报告,指出以情感需求驱动的「娱乐式商务」将成新一代消费显学,暗藏上兆美元市场潜力!本篇文章,TenMax 为行销人整理报告重点,一次看懂何谓娱乐式商务、4 大借势产业以及 5 项相应的行销策略。

一、娱乐式商务:贴近情感需求、内容驱动、高沈浸感的行销体验

「娱乐式商务」(Shoppertainment) 一词,由「购物」(Shopping) 和「娱乐」(Entertainment) 组成,意指以娱乐内容为核心的商务推广,品牌透过有趣、富教育性、资讯含量高的多媒体内容,创造高互动、沈浸感强的行销体验。例如:观看轻松搞笑的 TikTok 短影音、生动活泼的脸书直播叫卖,进而认识新的产品或品牌,都属於娱乐式商务的一环。娱乐式商务之所以潜力无穷,在於其有助於满足消费者购物过程中的「情感需求」。说到这里,我们得先来理解,消费者购物常见的两大动机、六种模式:

功能型动机(Functional Demand):重视便利、品质与认证

60% 网购交易都属於功能型消费,这类购物行为又被称作计画型购物或是理性购物,消费者心中通常已经有理想的购物选项、较少弹性探索陌生的品牌,并且主要基於以下三个考量做决策:

  • 便利:消费者心中「最简单」的购物选项,根据地点易达性、熟悉程度进行消费。例如到离家最近的超级市场,购买家用品和晚餐食材。

  • 升级:消费者心中「更好的」购物选项,愿意到更远的门市或用稍高的价格,购买更高品质的商品。例如晚餐要煮火锅,选择到传统市场购买温体牛肉,而非到隔壁超商购买冷冻肉片。

  • 验证:消费者心中「有保证」的购物选项,透过现场试用、观看评测资讯,选择不同种类的商品。例如在购买新手机时,到实体门市体验;或是在购买家电时,选择有节能标章的产品。

情感型动机(Emotional Demand):重视口碑、享乐与新鲜感

40% 网购交易都属於情感型消费,也就是俗称的冲动型购物(a.k.a. 脑波弱、被推坑),买家在购物时期待改变,容易感到兴奋、期待,并在过程中探索、购买新的品牌。这类型的购物正是娱乐式商务一展长才之处,也是当代行销人应当把握的销售重点!情感型购物,主要基於以下三类情绪:

  • 推荐:消费者希望「获得建议」,容易受到网红口碑、亲友推荐、网友激推的影响。例如看到网红穿的蜜臀瑜珈裤,兴起了想购入同样商品的念头。

  • 放纵:消费者享受「被宠爱」,透过购物犒赏自己、跟上最新流行。例如秋冬年末到,看到喜欢的美妆品牌推出新色号口红,立即下单奖励辛劳工作一整年的自己。

  • 灵感:消费者期待「新鲜感」,期待透过新的品牌或产品,获得崭新的体验与刺激。例如时装品牌推出了一系列撞色穿搭,心动尝试新风格、为一成不变的生活注入活力。

娱乐式商务,发展多媒体内容时,务必将这里提及的情感型消费三大需求纳入考量,思索如何透过精彩内容召唤消费者蠢蠢欲动的购物慾!

二、现在就借势娱乐式商务!4 大产业潜力无限

「我的产业,适合发展娱乐内容吗?如果想开始,又该怎麽做?」娱乐式商务聚焦在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并且用高资讯含量、高互动且多元的内容形式呈现。以下四种产业,非常适合借势娱乐式商务,创造亮眼大业绩,一起来看看:

1、时尚服饰与配件

时尚产品外观吸睛多变,非常适合用以发展有趣、抢眼的娱乐内容,目前约占娱乐式商务 18% 市场份额。品牌可以拍摄穿搭影片、换装挑战,或者是展示产品的款式与细节,都能够激起消费者心痒感受,一眼心动、即刻入手。

2、美妆保养与个人护理

美妆教学一直是各大社群平台中广受欢迎的主题,目前约占娱乐式商务 14% 市场份额。品牌可以透过妆容教学、评测开箱、试色试妆、Before & After 等方式呈现商品;个人护理类产品,则可以透过讲解保健知识、卫教科普,甚或是邀请专家名人分享经验,从而引起消费者兴趣与信任。

3、电子设备

3C、家电类产品,做评测准没错!目前约占娱乐式商务 10% 市场份额。建议品牌发展有趣的评测主题,并在内容中提供完善的商品资讯,同时呈现产品的实际运用,让消费者想像拥有商品後的生活。

4、食品饮料

美食外观总令人垂涎,搭配创意内容就能发挥很棒的效果,目前约占娱乐式商务 13% 市场份额。例如开箱、吃播、介绍商品制程或出货包装等,简单就能博得关注、牵动食慾,吸引买家下单。

上面四大热门产业,已占据娱乐购物市场 55% 份额;此外,家具、母婴用品、运动用品、旅游与金融等产业,也逐渐运用娱乐式商务发展行销策略。好奇品牌发展娱乐内容时,该把握哪些重点吗?快往下接着看 TikTok 与 BCG 提供的五大策略。

三、网店营销 5 大关键策略!掌握购物娱乐,布局网店销售成功之道

「做娱乐式商务,就要搞笑、做综艺效果吗?」并非如此!娱乐式商务的核心,是关注消费者情感面的需要,并且提供多元、生动的内容。有点抽象?以下五点教你做:

1、结合故事与教育

81% 消费者期待在购物过程中,获得有趣或有用的资讯。故事层面,诸如品牌创业心路历程、研发商品过程中的辛酸血泪、行销策略与思路等,或者是包装产制的幕後直击、破解产业迷思等主题,都能提升品牌好感度;教育层面,则可以针对消费者需求提供知识,例如保养/上妆步骤说明、保健食品发挥效用的原理、延长家电寿命的小秘诀等,建立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

2、影音优先

76% 消费者倾向透过影音获得购物资讯。尤其现代人注意力下降,需要一眼吸睛的内容格式,短影音是绝佳的工具,开门见山、长话短说,迅速抓住买家注意力、引起购物兴趣。建议品牌合作网红发展短影音内容,并且搭配 Instagram、YouTube、TikTok 等平台多方扩散,最大化行销效益。

3、避免强力推销

调查指出,71% 消费者讨厌强推销感的内容。娱乐式商务,应聚焦消费者需求,引起受众的共感、共鸣,以激发後续的购买行动;过於官方、制式,甚至强烈的推销与宣传,反而可能造成反效果。

4、真实呈现最重要

要和受众产生连结,需要的不是华丽、精致的画面,而是真实、真诚的内容。让品牌更有「人味」,离消费者更加接近,允许使用者讨论与评论,才能赢得信任与互动!71% 消费者同意,真实、真诚,不造作的品牌形象,更容易引起购物兴趣。

5、跟上流行蹭流量

制作内容总会有灵感枯竭之时,建议品牌密切关注时事与流行话题,把握能与自身产品妥善结合的趋势主题,搭上流量顺风车、蹭一波讨论热度,借势行销做得好,更能打造品牌的粉丝文化。

行销环境日兴月异,持续观察消费者需求与购物型态是数位人的重要课题。当广告随处可见、推销无孔不入,品牌如何脱颖而出、保持领先的品牌心占率?「娱乐式商务」将是解方之一。聚焦消费者需求,以情感出发,用心策动销售,在不缺内容的时代,以洞察与创意守护品牌。

阅读完整报告:Shoppertainment: APAC’s Trillion-Dollar Opportunity

Google首页涂鸦向她致敬!台湾传奇女画家「陈进」是谁?细腻柔美「闺秀画家」代表人物

image source: Google

文/蔡瓅萱

Google首页於今(2)日以特别首页纪念画家陈进的115岁冥诞,也让不少人好奇这位画家的故事。陈进为日治时代及战後台湾的着名画家,更是台湾女子学画的第一人,同时也和林玉山、郭雪湖并称「台展三少年」。

曾十次入选「台展」 成为「免审查画家」

陈进本名陈进子,於1907年出生於日治时期的台湾新竹厅牛埔庄(今为新竹市香山区),并且曾於「台湾公立台北女子高等普通学校」(今台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级中学)就读,在学期间遇到美术教师乡原古统,开启了绘画之路,高女毕业之後便前往东京女子美术学校日本画师范科留学深造,接受专业的绘画训练。

image source: Google

在东京就学期间,陈进以〈姿〉、〈けし〉(大麻花)、〈朝〉等三幅作品入选1927年的第一届台湾美术展览会东洋画部,同样入选的还有林玉山、郭雪湖两人,其余入选者皆为日籍画家,因此三人被称为「台展三少年」。在此之後,陈进的作品曾十次入选台展,更是在第二届以来连续三次获得「特选」,得到「无监查」的殊荣,因此台展被列为免审查画家。

第一位女性高女教师 首位获颁「行政院文化奖」的女性艺术家

陈进过人的绘画才华惊艳无数人,画风细致柔和,笔触细腻的人像、佛像、风景和花卉等画作气质高雅,被封为「闰秀画家的代表性人物」。返台後陈进於高雄州立屏东高等女子学校(今屏东女子高级中学)任教,成为首位台籍女性高等女校教师。

返台後除了教育,陈进的作品也持续多次入选台日两地的多个展览,也担任各式画展的评审,同时还参与栴檀社、台阳美术协会、青衿会、长流画会等多个绘画团体,以各种形式为绘画艺术做出贡献。

陈进在1996年成为第一位获颁「行政院文化奖」的女性艺术家,在1998年3月27日,91岁的陈进於台大医院病逝。其一生对於台湾艺术圈的影响力无远弗届,也成为了众人心中永远的传奇画家。

尼尔森与YouTube联手!广告成效衡量技术再升级

image source:TenMax提供

文/TenMax Tobey

焦点一|CTV 广告新突破?尼尔森再度合作 YouTube,升级广告成效衡量技术

随着串流影音和「联网电视」(Connected TV,简称 CTV)广告受到瞩目,部分品牌与企业开始在各大串流平台(例如 YouTube)与 CTV 设备上投放广告,透过影音来接触受众。然而,CTV 广告该如何衡量观看数据等广告成效,无疑是随之而来需要解决的议题。近年来,尼尔森致力开发数位广告数据衡量工具,收集更多精确的成效数据,比如观看时间、观看行为、曝光次数与受众规模,提供给广告发布商(例如 YouTube)与广告主用以分析广告成果。

今年四月,尼尔森宣布携手 YouTube,致力打造能帮助平台衡量 CTV 广告观看受众规模的机制,并汇整跨装置(联网电视、电脑、行动装置)的 YouTube 广告观看表现,为广告主取得不同管道的成果比较报告;而现在双方正式迈入下一合作阶段,尼尔森将以「always on」 数位广告成效衡量工具,扩大衡量 YouTube 与 YouTube TV 广告覆盖范围,并减少过去合作时广告主需要手动启用、标记 YouTube 广告活动的操作,优化衡量成效的流程。同时,「always on」广告成效衡量工具新增更多评估指标,提供更丰富的广告成效资讯,帮助广告主比较 YouTube 广告的跨装置投放表现、优化锁定受众与管理 YouTube 广告投放频率。

这是尼尔森继 2020 年和 YouTube 合作数位广告衡量计画後,在评估串流影音与 CTV 广告成效技术上的重大里程碑,对尼尔森开发 Nielsen ONE 广告衡量平台,也具有重大影响。Nielsen ONE 是尼尔森预计在今年十二月公开的广告成效衡量平台,主要目标在於协助广告主透过统一入口,获取广告在手机、电脑、CTV 与传统电视等跨装置的表现成果;同时,这套解方将应用「跨装置重复数据删除工具(Four-Screen Ad Deduplication)」,这是近期与 YouTube、Roku 合作的技术,旨在排除不同装置上用户重复观看、重复行动的数据,让广告主能获得精确的成效。近几年,尼尔森积极开发数位广告成效衡量工具,并与 YouTube、Roku 合作,不断厚植技术实力,提供广告主更多成效衡量的指标、优化操作方式。而预计在今年十二月发布的成效衡量平台 Nielsen ONE,也有望推动更多企业,投入数位广告程序化购买市场。

image source:Nielsen

Reference:

“Always On” YouTube Measurement Enabled in Nielsen Digital Ad Ratings

Nielsen ONE Depends On Nielsen’s Four Screens; Why Retail Media Will Not Be Stopped

Is Nielsen ONE Running TARdy?; Live Free Or … Pay A Little More Here And There

焦点二|Google 动态:优化搜寻个人化、沈浸体验;隐私沙盒公开测试,参与者却寥寥无几?

9 月 29 日,Google 举办「Search On」线上发布活动,发表多项 SEO 搜寻功能更新,旨在强化机器学习技术与相关应用,提供用户於 Google 搜寻、购物和使用地等功能更多个人化体验。其中一项更新,将扩大「multisearch」技术应用地区,使更多用户能以输入文字和上传像进行搜寻,并开放搜寻时加上「near me」的功能,使用户可搜寻该地附近的商家,增加实体购买机率,有益於提升 Google 实体商家的流量与销售;此外,Google 更针对实体店面如餐厅的地搜寻,新增更加立体、沈浸式的呈现方式,比如 3D 商品展示、商品预览、搜寻主题筛选器等。Google 更新多项自动化推荐、手动筛选的功能,有助於提高用户投入平台的时间与比例,尤其不久前内部调查出年轻世代在搜寻餐厅时,有 40% 倾向使用 Instagram 和 TikTok,此次更新,则可见官方期待夺回第一大搜寻平台的宝座。

image source:Meta

Google 更新搜寻技术之余,显然还有其他课题尚待努力,例如业界盼望许久的饼乾替代方案即是一例。今年度 Google 再次声明将延期第三方 Cookie 技术退场时间,从 2023 年底推延到 2024 年末,然而不论延期多久,为保护用户资料隐私,Cookie 退场势在必行。过去几年,Google 提出几项替代方案,并宣告「隐私沙盒」开放测试,以解决 Cookie 退场後的广告投放失准困境。其中一项替代方案「FLEDGE」,早在今年四月开放企业测试,然而真正参与测试者,至今只有 RTB House、Criteo 和 Google 三家企业。

FLEDGE 全名为 First Locally-Executed Decision over Groups Experiment,是 Google 提供在 FLoC 与 Topics API 之外的替代方案,能在不需取得个人资讯的条件下,做再行销广告投放。这三种广告技术,最早为 2021 年三月推出测试的 FLoC(Federated Learning of Cohorts)技术,该技术根据用户在浏览器的活动资料,将有相似浏览行为的用户组成群组,让广告投放锁定群体而非个人,却仍遭受业界质疑为变相侵犯隐私,致使 Google 於今年一月放弃 FLoC 技术,改以 Topic API 做替代。Topics API 则是於今年七月首次对外开放测试的广告技术。该方案首先需分类各大网站主题,再将到访用户贴上主题标签,每位用户最多能被贴上五个标签,且只能被追踪过去一周内的到访纪录,而广告主就能根据用户标签投放广告,理想上能达成「基於兴趣,而不取得浏览纪录」的投放目标。

而今年四月开放测试的 FLEDGE 替代方案,则是以再行销为目的。这项技术,使用户在进入广告主的网站後,会根据活动被该网站代码贴上类别标签,广告主就能针对用户标签,在後续用户到其他可以刊登广告的网站时,透过 SSP(Supply-side Platform 供应方平台)竞价,最终向用户显示广告。

FLEDGE 的测试企业甚少,主要原因在於这项技术无法为 SSP 提供好处,且无法像另一个替代方案 Topics API 一样,建立跨站点兴趣群组让买家竞价,有技术难度高、实用性却低的矛盾。业界专家指出,未来 Google 应尽可能鼓励企业参与测试 FLEDGE 方案,并进行更多技术优化、测试与调整,否则 FLEDGE 技术不完备,饼乾退场的锁定困局,就需要由其他方案来解决。

Reference:

All the Key Updates for Marketers from Google’s 2022‘SearchOn’ Event

AdExplainer: Meet The FLEDGE API

Google’s Privacy Sandbox Is Open For Testing – So, Why Are So Few Testing It?

焦点三|Meta 广告更新不止!通话广告新增回电讯息、测试 Instagram 多种广告形式

广告业务是 Meta 企业营收重心,近期 Meta 广告更新频繁,上一周在其社群平台 Messenger、Facebook、Instagram 皆有更新,开发广告功能脚步不止。在 Messenger 与 Facebook 平台,主要为测试 Calls Ad 通话广告新功能。原先要创建通话广告,可於後台选择流量(Traffic)与名单(Lead)目标,更新後则可在销售(Sales)目标下创建;另针对通话广告,现正测试通话前资讯浏览页面、APP 内通话功能与 60 秒通话优化事件,优化广告体验。至於在 Messenger,官方则更新了正在测试中的回电讯息功能,为避免用户点击广告後无人接听,造成企业流失潜在客户,这项更新鼓励用户在 Messenger 向商家传送讯息,提醒回电给用户再次取得联系。

image source:Meta

此外,Meta 於几日前公告 Instagram 广告更新,正测试包含在探索页面、个人主页与 Reels 版位曝光广告的机会。Instagram 在探索页面(Explore)与个人主页新增广告版位,让用户在点击进入探索页面或是其他帐号的主页(Profile)後,滑动贴文时能接触到广告。其中针对个人主页的广告版位,由於广告投放机制将与该帐户有紧密关联,因此 Instagram 亦透露正在美国测试与创作者、网红合作的机会。另,官方新增一项名为「多广告主广告(Multi-Advertiser Ads)」,即用户在接触贴文广告後,平台将自动跳出其他相似类型的广告,追加推荐。种种更新,都可见 Meta 在广告业务上,正积极尝试更多可能性。

Reference:

Meta Adds Enhancements for Call Ads, Including New Callback Option

Announcing new Instagram ads surfaces and tools to help businesses reach more customers

焦点四|短影音广告将成主流?YouTube 公开 Shorts 创作者营利计画、Meta 测试 Reels 新广告

随短影音在 TikTok 上收获用户喜爱、大获成功,各大社群平台亦纷纷推出短影音功能,如 Meta 的 Reels 与 YouTube 的 Shorts。近期,YouTube 公告将於明年初开启 Shorts 创作者营利计划,未来创作者若达成 1000 名订阅者、 90 天内达成一千万次 Shorts 观看的条件,就可以加入 YouTube 营利计画,其中 45% 广告营收会分享给创作者,其余将归 YouTube 所有,用来支付平台营运与音乐版权费用。短影音创作者参与广告营利计画,已成各大平台重点发展方向。今年五月,TikTok 推出 TikTok Pulse 计画,提供追踪数达到 10 万粉丝的创作者,分润广告营收;而现在 YouTube 将 Shorts 创作者纳入营利计画之中,将开启与 TikTok 的抢人大战。对创作者而言,参与 Shorts 计画的门槛较低,或许将来会见到 TikTok 短影音创作者迁移至 YouTube 平台的趋势。

image source:YouTube

不只 YouTube,各大企业都看到了短影音营收的潜力,比如本周 Meta 宣告测试新的 Reels 广告形式,发展更多短影音营利的可能。目前正在测试两种新的广告形式,一种名为「 循环後广告(post-loop ads)」,能在循环播放 Reels 之间,插入约 4-6 秒、可点按跳过的广告,待广告结束後将继续播放 Reels 影片;另一种,则是以轮播格式出现在 Reels 底部的广告形式,单则 Reel 最多可放上十个广告资讯。这两种形式皆与 Reels 创作内容有紧密关系,而有鉴於 YouTube 和 TikTok 目前已公开创作者盈利计画,目前仅知 Meta 正在测试短影音广告,尚不清楚是否有意与 Reels 创作者分润广告营收。不论如何,短影音盈利计画,将会使各大社群、影音平台迈向下一阶段广告开发,然而广告主、创作者与用户是否会欣然接受,更待观察广告测试的反馈结果。

image source:Social Media Today

Reference:

YouTube Outlines New Monetization Program for Shorts Creators

Meta Announces New Ad Options for Facebook Reels Which Could Facilitate Creator Revenue Share

辣个男人94任性!推特证实:马斯克会按原协议完成收购

image source:pexels

文/陈盈蓉

日前才传出特斯拉创办人马斯克(Elon Musk)收购推特(Twitter)案破局之消息,当时新闻报导还透露推特将对马斯克提吿等之事,但就在10月4日(当地时间),推特公司告诉监管当局,马斯克致函推特公司,表示将按照原先协议以每股54.20美元价格完成收购。

马斯克买了又喊不买 推特气炸喊要告

今年四月推特宣布董事会已接受马斯克的收购提案,但七月马斯克却宣布他不买了,因为推特严重违反协议中多项条款,推特则表示会向马斯克提吿,要透过法律继续执行并购。

本来德拉瓦州衡平法院(Delaware Chancery Court)预定10月17日开庭审理本案,为期5天,如今证实马斯克将按原协议完成收购,据法新社报导,推特公司推文表示:「公司的意向是以每股54.20美元价格完成交易」,这证实马斯克似乎正放弃取消收购的法律诉讼。

马斯克在信函中列举的条件包括法院立即停止所有诉讼行动,这项4月达成协议的440亿美元收购交易,在经过数月缠讼後,可望尘埃落定。

image source:flickr Daniel Oberhaus

马斯克按原计画收购 网友:又是另一波韭菜收割

美国券商韦德布希(Wedbush)分析师艾夫斯(Daniel Ives)表示,这是马斯克承认胜诉机率不大的最明显迹象;而此证实收购消息一出,推特股价今天收盘大涨22%至每股52美元。

各大新闻平台下网友留言:「马投顾可不是浪得虚名」、「我跳进来了,我又跳出去了」、「马斯克真淘气,进进出出的,都不怕股民受不了」、「他收购的钱韭菜割一割还有剩」、「又是另一波韭菜收割」、「那麽明显的炒作股市居然还被允许」。